近年来,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,网络语言呈现出多元化趋势。其中一些低俗、暴力的网络用语频繁出现在各类社交平台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这类语言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,还可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。本文将从语言学、社会学和法律角度分析这类网络用语的特点、危害及治理对策,探讨如何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。
网络低俗用语的语言学特征

网络低俗用语通常具有以下特征:1)词汇组合随意,常突破常规语法规则;2)大量使用谐音、缩写等变形方式;3)带有明显的暴力、性暗示色彩。这类语言虽然可能源于特定亚文化圈层的内部交流,但一旦扩散到公共网络空间,就会造成恶劣影响。从语言学角度看,这类用语反映了部分网民在匿名环境下的语言放纵现象。
低俗网络用语的传播机制
低俗网络用语的传播主要依靠:1)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;2)网络亚文化群体的模仿使用;3)商业流量炒作的有意推动。研究表明,这类用语往往通过'梗文化'的形式快速扩散,部分网民出于猎奇或标新立异的心理盲目跟风使用,而忽略了其潜在危害。平台算法的不当推荐也加速了这类内容的传播。
低俗用语的社会危害
这类用语的社会危害主要体现在:1)污染网络语言环境,降低交流质量;2)可能诱发网络暴力,侵害他人权益;3)对青少年语言习惯和价值观形成不良示范;4)破坏社会公序良俗。心理学研究显示,长期接触暴力语言会导致认知偏差和攻击性增强,特别是对未成年人影响更为显著。
网络语言治理的法律依据
我国《网络安全法》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,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不得制作、复制、发布含有淫秽、色情、暴力等内容的信息。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也特别强调要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。这些法律规定为治理低俗网络用语提供了法律依据,平台和用户都应当自觉遵守。
多方协同的治理对策
有效治理低俗网络用语需要:1)平台加强内容审核,完善举报机制;2)教育部门开展网络素养教育;3)网民提高自律意识;4)执法部门加大违规惩处力度。特别要重视通过优质内容创作来引导网络语言向健康方向发展,用正能量挤压低俗内容的生存空间。
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,净化网络语言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。我们既要依法治理低俗网络用语,也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,培育积极健康、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。每个网民都应自觉抵制低俗语言,做网络文明的传播者和守护者,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。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