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晚清风雨飘摇之际,一位淮军将领出身的巡抚用十年时间让台湾实现‘跨越式发展’。刘铭传(1836-1896)作为首任台湾巡抚,不仅修筑了中国第一条铁路、第一个自来水系统,更创立了现代邮政与电报网络。历史学者研究发现,他在1885-1891年主政期间实施的洋务改革,使台湾成为当时全亚洲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。本文将解析这位‘穿官服的实业家’如何以超前眼光打造‘东方海上明珠’,以及他留给两岸的共同历史遗产。
从淮军猛将到开明巡抚:刘铭传的转型之路

刘铭传早年以镇压捻军起义成名,获李鸿章赏识成为淮军‘铭字营’统领。中法战争期间,他临危受命防守台湾,用‘塞门刀法’击退法军进攻。1885年清廷设立台湾省,49岁的刘铭传成为首任巡抚。不同于传统官僚,他提出‘办防、练兵、清赋、抚番’四大纲领,尤其重视引进西方技术。历史档案显示,他任内派遣数十名青年赴英、德学习工程技术,并高薪聘请外国顾问,这种开放态度在当时封疆大吏中极为罕见。
十大现代化工程:改写台湾历史的基建革命
刘铭传最令人称道的,是在台北到基隆间修建的28.6公里铁路(1887-1893),比张之洞的卢汉铁路早7年通车。他还建立了大稻埕自来水系统、台北城电力照明、基隆港扩建等工程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全岛邮政体系,采用英国式邮筒和邮票,效率远超大陆的驿站制度。据统计,这些建设耗银200万两,约占当时台湾财政收入的40%,但成功吸引英美商人投资茶业、樟脑产业,使台湾贸易额增长3倍。
理番政策与文化治理:多元共生的实验
面对占台湾人口15%的原住民,刘铭传摒弃武力镇压,首创‘开山抚番’政策。他在埔里设立‘番学堂’教授汉语与农耕技术,并通令汉番通婚者奖银30两。现存《抚番章程》显示,他严格禁止汉人侵占番地,违者‘枷号三个月’。这种相对平等的治理使山地冲突减少60%,但1895年日本占领后,该政策被彻底废止。学者指出,刘铭传的理番实践比同时期美国的印第安政策更为人道。
改革者的困境:保守势力与财政危机
尽管成就斐然,刘铭传的改革遭遇强烈反对。传统士绅抨击他‘用夷变夏’,特别是土地清丈触动了地主利益。1891年因基隆煤矿亏损遭弹劾,被迫辞官。近年发现的私人信件透露,他曾感叹‘台事之难,难于上青天’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,他离任三年后,继任者邵友濂便废除了大部分新政,导致台湾在甲午战争前错失发展良机。
刘铭传的治台实践证明,晚清并非没有改革能臣。他打造的现代化基础,使日本殖民者接手时惊叹‘比九州还要先进’。今天台北的铭传大学、铭传路,以及两岸共同纪念的刘铭传史迹,都在诉说这位改革者的超前视野。在探讨台湾历史时,我们既应客观评价其建设成就,也要思考近代化进程中制度变革的深刻命题。正如历史学家许倬云所言:‘刘铭传的遗憾,是整个中国的遗憾。’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